一座能住人的房子

作者:黎诗韵来源:发表时间:2023-06-28

一座能住人的房子

——以专业视角助推积木建构游戏中的幼儿深度学习 黎诗韵

活动缘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建构游戏是一直是我园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在建构游戏中既能促进幼儿建构能力和数学经验的发展,也能促进孩子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户外大畅游时,阳光直射,热浪袭来,这时玥玥说要是操场上有个小房子就好了,可以休息一会儿!

希希说可以搭个帐篷,这样就可以在里面休息!”桐桐说“要不我们一起搭一个能住人的房子,我们躲进去遮阴怎么样?”听到桐桐的提议,小伙伴们立刻欢呼雀跃起来。于是我们关于“搭建一座能住人的房子”的探究旅程开始了!

不同造型的房屋我知道

关键经验:空间和形状

我引导孩子们围绕房子的造型展开了讨论,十月说“我爷爷的房子有两层楼!”

姝雅接着说:“我见过城堡,它的屋顶是尖尖的。”晗晗“我家住在恒大新城,房子是一栋一栋的高楼。”我引导孩子通过亲子调查、房屋图片的方式了解了房屋的结构,主要有梁、隔层、墙、顶四大结构。

IMG_4894(1)IMG_4895IMG_4897IMG_4893IMG_4991(20230612-135916)IMG_4992(20230612-135927)IMG_4993(20230612-135944)


教师支持:

建构游戏是幼儿主动发起、自愿参与的活动,它不受教师预设,也不以成人的意志转移。由此看到了幼儿更多积极的游戏行为——发起同伴交流与讨论、利用多媒体设备查阅资料、在艺术绘画中想象,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不同造型房屋的结构特点,理解房屋的空间与形状的概念,给予了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

绘制设计图

关键经验:估数

经过对房屋的造型与结构的了解后,孩子们一起合作设计要搭建的房屋图纸,并根据图纸先估数,估算房屋的每个结构需要多少积木,并用笔记录。

IMG_5058(1)IMG_5059(1)IMG_5061(1)IMG_4605


教师支持: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自主进行合作,清点、记录、设计这些过程教师并没有进行干涉,而是以“旁观者”的角色,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通过本次活动,从孩子的对话中所暗藏‘领导者’的角色,可以发现孩子们心中深藏合作的意识。从小组合作绘制的设计图来看,孩子们有较好的的空间思维能力,多组合区域的绘制能从多方进行考虑。

初次尝试搭建

关键经验:形与量

根据图纸,孩子们开始了第一次搭建活动。在搭建的过程中,小博为难的说:“黎老师,我都不知道要怎么搭。”瑞瑞说:“这个设计图我都看不懂。”这时我发现孩子的设计图虽然细化了积木的数量,但是操作性不够强。于是我向孩子们提出:“有小朋友提出看不懂设计图,怎么办呢?”睿霖说:“重新画一幅清楚的。”海海提出:“我们可以把设计图贴在那里,大家一边搭一边看。”玖安说:“设计师要在这里指挥,就像交警一样。”听到这里,建构天地的孩子们似乎明白了什么,立刻去找纸、笔重新画起了设计图。

IMG_4107IMG_4117IMG_4131IMG_4123IMG_4118


教师支持:

第一次尝试“搭”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问题:

1、散落一地的材料;

2、看不懂的设计图。

搭建结束通过集体分享,发现造成问题1的原因是看不懂设计图,这一分享,也引发了孩子们的“共鸣”,因此在后续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应该重点抓住‘看不懂的设计图’这一要点,引导幼儿深度学习。

再次尝试搭建

孩子们根据新的设计图开始了第二次搭建。他们边搭边数边记录,看看自己实际搭建用的积木数量和之前估计出来的是不是一样。回顾时,桐桐说:“我画设计图的时候估计房屋的柱子需要3个单元积木搭建的,实际上我用了4个。”然然说:“我本来觉得我需要7个长板搭建房屋的梁,后面我数了一下,只用了6个,少用1个。

IMG_5062IMG_5063IMG_5064IMG_5065


教师支持:

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房屋并进行分组搭建,引导幼儿用不同颜色的笔(红色:代表估数的数量;蓝色:代表实际搭建用的积木数量)进行记录搭建的结果,鼓励幼儿发现、感知和理解数量的关系。

材料不够怎么办?

关键经验:以物代物(单一代替)

看到小小的房子,向正在搭建的孩子提出问题:“这个屋子能装下几个人?”

熙熙说:“这个房子太小了,我都进不去。”文婕说:“我们也想搭一个大房子,可是最长的积木板用完了。”我追问道:“长板积木不够,那怎么办呢?”桐桐说:“那简单,旁边就是库房,我们去找找可以替代的材料吧!说干就干,他们在库房李找到了床垫代替长积木,做房屋楼板。

IMG_4611IMG_4613IMG_4615IMG_4651


教师支持:

幼儿的“以物代物”行为并不是他们认知局限性的反映,相反是他们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显著的成就。在游戏中,幼儿将床垫代替为房屋的隔层,强调的是直观性和直接性,体现为替代物与被替代物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够不着怎么办?

关键经验:高度、辅助、垒高

随着“房子”越搭越高,一个难题摆在了孩子们的面前:他们的身高,已经不能再把积木搭得更高了——够不着,怎么办呢?他们找到了3种办法垫高自己,辅助搭建。

①轮胎 × 不稳定

IMG_4736(1)IMG_4726(1)


②爬爬垫 × 数量不够

IMG_5201(1)IMG_5200(1)


③桌子

IMG_4842IMG_4844


教师反思:

有了第一次的搭建,孩子们具备了已有经验,并能总结出一些经验,这次孩子们知道二楼的基础上一楼根基必须稳定才行,游戏中他们有分工,有合作,有关键人物引领,也有每个参与者的努力。这个庞大的“二楼”涉及许多孩子的合作,对于孩子来说,合作性游戏较明显,同时对于搭建难度来说对幼儿具有挑战性。在大家共同搭建的过程中体验中,他们也能够积极观察周围能够利用的物品,如轮胎、垫子甚至是桌子,能够对相应材料一一实验并选择最安全最适宜的物品。孩子们专注投入学习的品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得到了提升。

突发事件:房屋倒塌!!!

关键经验:稳定、长短

房子越搭越高,孩子们正专心致志、齐心协力的准备大干一场时,只听“哗”一声,房屋倒塌了。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房屋之间的隔层没有重叠整齐,导致了房屋的倒塌。

IMG_4766


紧急讨论:房屋为什么会倒?

我立刻组织孩子们停下手中的工作,首先确认孩子没有受伤,接着我引导孩子聚焦问题:“房屋为什么会倒?”进行讨论。桐桐说:“可能是小朋友们不小心碰到了呢?”

文婕说:“不是的,是我们的隔层没有对齐,它中间是错位的,很容易倒塌。”

IMG_3515我肯定道:“文婕观察的真仔细,黎老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待会儿搭建中我们要细心的将隔层对齐哦!”孩子们又重新回到场地,再次开始重新搭建。

IMG_4719IMG_4593

房顶怎么搭?

教师支持:

在建构游戏中,积木倒了是常见的事。当房子倒了以后,教师迅速找到了积木倒掉的原因,但并未直接将原因告知孩子,而是抛出问题“房屋为什么会倒?”引发孩子一系列的头脑风暴与积极讨论,最终孩子找到了原因“隔层未对齐,错位了。”教师迅速给予肯定,给到孩子搭建房子的技能经验。

关键经验:测量、比较、高矮、社会交往

临近房屋搭建成功只剩最后一步,那就是房屋的房顶。看着建构天地的材料有点缺乏,我引导孩子到幼儿园中寻找适宜的材料当做房顶。孩子们通过找一找、试一试的方法发现了现有的一些材料虽然可以做为屋顶,但是总有一些缺点。

01 泡沫垫 × 太松散

IMG_4852IMG_4855


02 节目道具 × 不美观

IMG_4856(1)IMG_4876(1)


03 爬爬垫 × 太重了

IMG_4767(1)IMG_4867IMG_4879


我们一起制作屋顶吧!

在找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幼儿园没有什么现成的材料可以成为房子的屋顶。于是我们又来到幼儿园的百宝箱——库房。黄阿姨耐心的为孩子们介绍库房的环创材料,卡纸、纸箱、KT板.......姝雅说:“我们可以用KT板,因为过年的时候,我看到黎老师就用KT板做了一个红红的屋顶。”姝雅的话引起了孩子们的附和。这时,黄阿姨问:“你们需要多大的KT板呢?领KT板需要具体的尺寸哦!”桐桐说:“那我们用尺子去量一量我们的房子吧!”

01 找一找

IMG_5002(1)IMG_5004IMG_5003


02 量一量

IMG_5013(1)IMG_5015(1)IMG_5022


03 画一画

IMG_5026IMG_5027IMG_5030


04 放一放

IMG_5035IMG_5044IMG_5043


“能住人的房子”建成啦!

图片96IMG_5071


我们的小屋终于搭好了,我说:“我要邀请所有小朋友参观我们的作品,我想把搭建‘能住人的房子’的经验告诉大家......”在我的支持下,孩子们很快请来了小伙伴,召开了“‘能住人的房子’交流会”。

IMG_5202(20230613-124509)IMG_5203(20230613-124514)IMG_5204(20230613-124509)IMG_5205(20230613-124511)


游戏发起者桐桐介绍道:“开始的时候,我们搭了3次都不能住人的,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成功了。遇到问题不要放弃,一定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文婕说:“一开始,我连图纸都不会看,更别说搭‘能住人的房子了’,现在我们的房子高度完全能够进去。以后,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搭建其他作品。”

我总结:“刚刚小朋友们介绍了搭建‘能住人的房子’的经验,他们想告诉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可以通过寻求他人帮助、查阅资料、动手尝试等方法解决问题,也要把好的方法记录下来,帮助我们以后更好地游戏。”

教师支持:

“支持”是持续推动幼儿建构游戏能力发展的关键。他们一起思考、探索,一起找寻搭建房屋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将“一座普通的房子”搭建成“一座能住人的房子”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更加亲密,伙伴之间的友谊也越来越浓厚。

教师指导策略:

“分享交流”是帮助幼儿树立游戏经验,并将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经验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建构游戏能力。在“‘能住人的房子’交流会”上,我们对游戏成功与失败的成因进行反思,形成个性化的策略;再通过归纳与总结,将游戏者的游戏经验与体会提炼为普适性的游戏策略,传递给所有幼儿,促使更多的幼儿在“间接学习”中实现发展。在幼儿的搭建过程中,我主要基于他们四个方面的支持:

1、以提供思维框架

受认知水平和经验的限制,幼儿在游戏中常会陷入困境。此时,教师需要提供一些房屋图片或模型,打开幼儿的固定思维,对搭建有了更深一步的认知。当幼儿因方法不当遭遇失败时,我与幼儿一起观察、分析原因,找出适宜的方法,逐步帮助幼儿破解游戏中的关键问题。

2、数学与游戏的融合共生

游戏是一种有助于幼儿按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学习和发展且有价值的活动,在帮助幼儿获得数学认知和技能方面,积木建构有着重要作用。其中包含长度、体积、形状、数量、高矮、空间等大量的数学知识。幼儿可以体验到不同数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将许多数学概念和技能应用到积木建构中,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引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3、肯定与鼓励

在建构中,幼儿既会有成功的喜悦,也会因挫败而沮丧。当“房屋倒塌”沮丧时,我先询问孩子们有没有受伤,给孩子们关爱再给予帮助。我都始终坚信“幼儿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和问题,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方式分析问题的原因,迁移生活中的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他们继续对游戏保持热情。

4、参与与合作

“教师是幼儿的玩伴”,这句话应切实存在于建构游戏的每一刻。在搭建过程中,幼儿试图通过自主探究、同伴合作搭一座“能住人的房子”,但由于认知局限和经验不足,他们遭遇了多次失败。教师通过参与者的身份加入游戏,和他们一起通过分析“房屋结构”、动手实验,找到搭建“能住人的房子”的方法。

在本次建构游戏探究之旅中,我一直以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置身其中,将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在捕捉到孩子搭建的兴趣后,我通过材料、提问、经验等方式支持孩子持续、深入的进行搭建探究。本次游戏活动,不仅提升了孩子社会交往的能力,也提高了孩子的建构水平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孩子语言表达及表征能力。